學習書法是很漫長的過程,對我影響最大的轉折點是2014年赴美訪學,我在治學之余考察了全美境內各大重要的博物館、美術館,大量西方古典和現當代名作一方面刺激和豐富了我的“認知風格”,同時我開始思考書法的“現代轉型”問題。
中國書法之所以存在一部風格史,便是由于書家對漢字的書寫擺脫了漢字純粹的語詞屬性,強化其視覺圖像屬性??v觀中國書法史的發展,漢字在形成初期的象形程度極高,更多的是對自然圖像的直接模仿和轉換,漢字成熟穩定之后,書法風格的演變幾乎都是建立在后代書家對于往昔經典書法作品的臨摹之上,從而形成一個森嚴完備、環環相扣的風格譜系。
外國的藝術家更多是借用西方現代藝術對傳統書法進行“形式層面”的革新,但是我想回歸到中國書法的傳統中尋求“活性基因”,所以選擇了秉承“復古即創新”的理念,從“書法語言”層面進行實驗與探索。我在探索的過程中,以戰國文字為源頭,基于楚簡草篆與章草在書寫上具有頭重尾輕、頓挫短促、節奏明快等特征,利用楚簡草篆文字與章草或小草結合,嘗試形成一種新的破體書風。